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2011.11.17 黃日燦看併購/打開有線電視併購史 土洋鬥法

2011.11.17 黃日燦看併購/打開有線電視併購史 土洋鬥法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6722723.shtml
【經濟日報╱黃日燦】 2011.11.17 03:20 am

台灣的有線電視產業發軔於1970年代。初期第四台系統播放業者的營運技術層次低,資本需求小,現金收入穩定,各地有興趣的人士趨之若鶩,競相投入,全省共有數百家業者。

只是當時法令尚未允許有線電視的設立,所以業者必須走法律鋼索,常跟警察玩「你剪我接」的捉迷藏遊戲。因此,各地方派系角頭及民意代表,憑藉雄厚的地緣政商勢力,自然占有優勢,成為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主流。當時的產業生態是群雄並起,諸侯林立,只能用一個「亂」字形容。

1991年,和信及力霸(後以東森為名)兩大集團開始進軍有線電視市場,積極整併全省各地有線電視系統業者。1993年8月有線電視法公布施行,開放原本非法的第四台就地合法發照,共有611家系統業者向新聞局登記。1994年,新聞局將全國劃分成51個有線電視經營區,每一區限制最多五家系統業者,並鼓勵系統業者朝向有線電視轉型。

群雄並起 戰鼓鼕鼕

這項分區限制家數的措施,更加速了各地業者整併的腳步。除了起步最早的和信及東森外,國民黨的博新和太設集團的太平洋聯網也加入了戰局。經過幾年的廝殺,博新因經營不善、不堪虧損而退出賽局,和信(後以中嘉為名)穩占龍頭地位,東森和太平洋則名列其後。太平洋後來在2005年時賣給了富邦集團的台灣固網。

1999年,美國著名的私募股權基金凱雷投資設立了台灣寬頻,陸續併購桃竹苗及中南部地區有線系統業者,並將其打造成台灣第三大多系統經營集團(MSO),開外資進軍入主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先河,也刺激了台灣其他本土業者全力競爭,擴大經濟規模,提升營運品質。台灣中部地區的八家獨立系統業者,即決定合資成立台基網,結盟後的收視戶約50萬戶,有意與大型財團業者一別苗頭。

凱雷在戮力經營了台灣寬頻幾年後,於2005年12月宣布以每收視戶約新台幣4.4萬元的計算基礎,總額8.88億美元的價格,將台灣寬頻出售給澳洲麥格里投資銀行及其旗下媒體集團。2006年4月,投審會核准了麥格里併購台灣寬頻的投資案。

就在凱雷宣布出售台灣寬頻的同時,市場傳出東森媒體的大股東也有意出售持股,國內外各方英雄好漢聞風而至,包括凱雷也極有興趣在出脫台灣寬頻後,入主東森媒體,換手經營。經過一番龍爭虎鬥,凱雷拔得頭籌於2006年4月與東森媒體大股東簽約,以每戶約新台幣4.2萬元的計算基礎,總額13億美元的代價買下東森媒體的90.37%股權,並以2億美元買下東森電視40%股權。2006年7月,投審會通過了凱雷投資併購東森媒體及東森電視案,凱雷旋即將東森媒體改名為凱擘。

2007年,台灣MSO龍頭中嘉網路的大股東和信及中信辜家,也決定出售持股引進外資,結果由南韓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安博凱擊敗其他眾多競爭對手,以每戶近新台幣5萬元天價的計算基礎,總額15億美元的價格,取得中嘉網路60%股權。至此,台灣有線電視五大MSO中的前三大,台灣寬頻、東森媒體及中嘉網路,可謂全部易幟,紛紛由外資入主掛帥。

外資領軍的前三大MSO在2009年囊括了台灣280餘萬有線電視收視戶,市占率共達56.7%。至於仍由本土財團掌控的第四及第五大MSO,台固媒體及台基網,固守了83萬收視戶,市占率僅約16.7%,其餘的收視戶均都歸屬於散布各地的獨立業者,市占率約26.6%。

外資席捲 招惹負評

2008年8月,東森大股東王令麟因受到家族事業爆發力霸案的牽累,不得不把金雞母東森購物賣給新加坡匯亞基金總裁梁家鏘。2008年12月,已經攻陷中嘉網路的安博凱也再度出手,以新台幣30億至40億元的價額買下八大電視。在台灣有線電視的九個新聞頻道中,外資也掌控了四個,

差一點就過半數。一時風聲鶴唳,宛如外資將要席捲台灣有線電視產業,引起社會各界矚目,也招惹了不少負面批評。

其實,政府對外資參與台灣有線電視產業,也不是毫不設防地放任大軍壓境。

多年來,台灣有線電視產業原本是不准外資參與投資的禁區。1999年1月,為了促進有線電視產業升級,並配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政府改變政策修法允許外資進入台灣有線電視產業,但限制其股權直接不得超過20%,間接不得超過50%,凱雷就在當時注資入股台灣寬頻。2001年,間接外資的上限又從50%提高到60%。政府針對外資進入台灣有線電視產業一事,政策上有其循序漸進的考量軌跡,並非漫無章法。

(上,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本文僅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事務所立場。本專欄每周四、五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