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3 黃日燦看併購/看宏碁成長變革
http://ggyy.com/read.php?tid=18102
【經濟日報╱黃日燦】 2011.10.13 04:45 am
宏碁是台灣電腦資訊產業歷史悠久的龍頭老大,也是台灣首屈一指的自創品牌領頭羊。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更是台灣家喻戶曉的企業領袖,他所大力宣揚推廣的「微笑曲線」理論,啟發了台灣企業從代工往研發及品牌兩端邁進,開風氣之先,居功甚偉。宏碁本身的成長發展,就是從代工轉向品牌的最佳見證。在這過程中,宏碁頻頻運用併購手段,攻城略地,腳步靈活,值得檢視。
微笑曲線 身段靈活
1976年,施振榮創立宏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從事電腦技術顧問和進出口銷售,是台灣第一代電腦業者。1981年,又設立宏碁電腦股份有限公司,進駐新竹科學園區,開始從事個人電腦組裝製造業務。1983年起,宏碁電腦接到美國ITT個人電腦代工訂單,代工生意開始起飛。1984年,為因應快速成長的代工業務,宏碁電腦另行投資成立了明碁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明碁電通初期的主要業務是替宏碁電腦代工生產個人電腦,但在其後十數年間持續擴展到電腦周邊和消費性電子產品,逐漸形成自己的企業集團。明碁於1996年7月在台灣證交所掛牌上市,2001年底更推出自創品牌BenQ,2002年改名為明基電通,藉以宣示其與宏碁集團切割的決心,是宏碁集團第一個獨立單飛的事業體。此為後話,暫且不表。
1987年,施振榮將宏碁創始的英文名稱Multitech,改為簡短順口的Acer,開始發動全球品牌行銷戰。同時,因為資金需求隨著營運規模日益加大,宏碁電腦首先於1988年在台灣證交所掛牌上市。隔了幾年,宏碁科技也於1996年在台灣證交所上市。
在那幾年間,宏碁也陸續透過併購,尋求在國際市場上擴大版圖。首先,宏碁揮師進軍美國,於1987年併購美國康點電腦,1990年又斥資9,400萬美元併購32位元網路與多人使用電腦系統世界領導廠商的美國高圖斯公司,是台灣企業早期開始海外併購的拓荒者。可惜因文化差異太大,整合失敗,連續數年發生重大虧損,差點拖垮整個集團,宏碁只好壯士斷腕,於1995年退兵撤出美國市場,開始轉進日益快速成長的中國大陸市場。
海外併購 跨步拓荒
經過一番休養生息,宏碁又再度踏上併購的征途,於1997年併購了美國德儀筆記型電腦事業群,成為全球排名第五位的個人與筆記型電腦廠商。另外,宏碁於1998年時原亦計劃一鼓作氣出手併購德國西門子的筆記型電腦部門,但因當時俄羅斯與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雙方在財務及合作策略上的差異,最終未能成局。
宏碁於1998年時也以現金約新台幣42億元買下了德儀在德碁半導體的股權,轉售給德碁的員工、股東及其他投資人,終止了宏碁與德儀之間有關德碁半導體的合資契約。德碁半導體是宏碁於1990年跨足進軍DRAM產業的橋頭堡,由宏碁與德儀共同組成,初期資本2.5億美元,宏碁占74%,德儀占26%,但德儀保留在五年內將持股比例調升為51%的權利。德碁半導體創設伊始,眾所矚目,但從1997年全球DRAM市場供過於求後,連年發生嚴重虧損,動輒就是新台幣數十億元的赤字。宏碁見勢不妙,當機立斷,在2000年初將德碁半導體出脫合併給台積電,毅然退出DRAM產業。
中年危機 組織再造
宏碁集團在多年摸索嘗試的衝刺努力下,一方面陸續打開新市場,一方面逐步跨足新產業,事業單位的家數日益增多,組織日益複雜,尤其是品牌與代工兩大事業部門也因規模擴大而日益突顯彼此之間的矛盾。
因應市場快速變化,宏碁集團於1998年8月宣布重大組織及人事調整案,在集團下成立了宏碁電腦、明基電通、德碁半導體、宏碁科技,以及宏碁國際五個次集團,以簡化集團內部營運架構,讓五個次集團能夠各自擁有較大的揮灑空間和發展舞台。
這個組織調整計畫立意甚佳,但似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到了千禧年左右,宏碁集團又開始面臨中年危機嚴重挑戰,亟需改弦易轍,冀能脫胎換骨。施振榮痛定思痛,乃大刀闊斧地又著手推動宏碁集團組織再造工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