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5 誠信與能力/博智為何併不了南山...
【經濟日報╱黃日燦】
2011.08.05 06:40 am
為了加強長期經營的承諾,中策很有創意地尋求落榜的中信金控來共襄盛舉,雙方於2009年11月簽署合作備忘錄,擬在博智南山購買南山人壽股權交易完成後,由中信金控以6.6億美元向中策取得30%南山人壽股權,而中策則將以該筆價款透過私募方式認購中信金控約9.95%的股權,並擬由博智南山和中信金控分別派任南山人壽的董事長和執行長。
消息傳出,各界一片嘩然,正負反應都有。手操准否大權的主管機關則表示反對態度,認為這個舉動證明博智南山及其股東缺乏「長期經營承諾」,才會在未成交取得南山人壽股權之前,就已計畫出讓30%股權轉進中信金控。中策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只能徒呼無奈。
在「後續增資能力」方面,雖然博智南山出具了增資承諾書,表示南山人壽若有增資需求將立即挹注資金,而AIG也願提供3.25億美元作為增資準備金,但主管機關認為增資承諾書只是空言,博智南山並無具體計畫可支持證明其未來的增資能力,而AIG的3.25億美元在四年內,若有任何時點南山人壽資本適足率達275%以上,隨時要還給AIG。簡言之,主管機關擔心博智南山及其股東是買空賣空的空心大老倌。
2010年8月31日,博智南山申請案,在歷經13次補件,召開3次協調會,前後共計八個月的審查後,仍遭投審會以「後續增資能力」與「長期經營承諾」等理由駁回。這期間程序曲折,謠聞頻傳,風波驚動兩岸三地,政治力干預的耳語不斷,是國內少見的詭譎大案。2010年9月20日,博智南山宣布中止與AIG所簽的併購合約,為本案畫下了正式的句點。
本案一路走來,撲朔迷離,令人常有「霧裡看花」之嘆。AIG 為何要挑選爭議性極高的博智南山得標?難道AIG從未與主管機關事先溝通嗎?博智南山的股東結構「先天不良」,而對主管機關採取最高標準的資訊揭露要求,為何要用最低程度的回應而增加「後天失調」的誠信困擾呢?
前事之鑑,後事之師。博智南山出線又出局後,南山人壽固然傷了元氣,但仍須繼續往前走。不管南山人壽的下一步為何,相關各方都應記取本案的教訓,切莫重蹈覆轍,尤其是主管機關更是責無旁貸,應設法建立明確的審查原則及標準,公告周知,俾減少併購交易懸疑延宕的社會成本。
(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本文僅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事務所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